茶饮行业流传着这样一个公约,饮品不满意就重做,直截了当,透着最大诚意。
不过,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没有解释清楚,不满意的产品重做一杯,就能换来满意吗?
答案,要分几头说。
消费者不满意,多是3种情况:
1 产品口味与之前的不一样
2 产品口味不适合自己
3 门店服务存在缺陷
第一种问题,本质是品控。原料多加一点,少加一点,不按标准做,或者源头原料有变化,都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。
第二种问题的原因是双面性的。产品的适口性本就因人而异,就像北京豆汁儿有人视若珍宝,有人拒之千里。特别是在种草式营销流行的当下,若推广话术虚大于实,提高了消费者的期待值,其满意程度也易降低。
第三种说的是门店服务,不单指店内店员的态度或服务的及时性,外卖过程中的饮品洒漏等因素,也易因情绪问题影响产品满意度,甚至对品牌好感度降低。
不满意就重做,是弥补好感度、满意度最直接,最高效的方法。
但这一方法,与门店运营成本挂钩,是否能够顺利执行,就需要看门店的经营理念、执行力,特别是加盟型连锁。
有这么复杂吗?
不满意就重做的第一步,需要有沟通渠道。
在线下,消费者可以当面向店员提出。而在线上,就需要建立微信群、客服号等相关渠道,方便消费者第一时间与门店沟通。
同时需要考虑的是,如何最广泛的将沟通渠道告知给消费者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不少消费者习惯将不好的体验发送至社交平台,一个小问题,就可能发酵成“大事件”。反之,就可能成为优质服务的“证据”被流传。
你看,仅仅是因为吸管没配送,就重做一杯,甚至下次还送小料。当服务正面发展,并成为佳话传播时,就成为了口碑。这是策划性广告营销难以达到的效果。
而如何让消费者更广泛的知晓沟通渠道呢?当然不能只是一句提示语。杯身的打印小票,点单小程序的界面等等,是否可以贴出相对应的联系方式或二维码,甚至在小票纸上进行说明,都是解决方法。
有了沟通渠道并被知晓后,门店又如何高效执行呢?
一是经营思维上的高度统一,从品牌到加盟商再到店员,都有以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思想。
二则是要有相应措施,比如在店员绩效考核时,不仅设立原物料损耗奖励,同时也将消费满意度,比如外卖平台的评分、评论、收到的客诉数量作为指标。以此引导门店优化、提升服务。
华东有个茶饮品牌“柠檬向右”,线下点单出杯时,店员会用一个试饮杯让顾客先尝,若糖度、酸度不合适,可以帮忙调节或重做。
这一做法不仅能避免因DIY选择时造成的产品不满意,更提升了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。
广西的煲珠公新店开业有个活动,限时请客。
表面看是制造人气,当然也确有这层意思,但深层次去考量,则是在不做线上事件性推广时,将优惠实实在在的拿出来,让对品牌还不了解的顾客,有意愿进行尝试。
这一做法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常说的“先尝后买”,将“不满意就重做”做了次前置。
而敢于如此做,并能收获回头客的原因,当然还是产品本身的适口性、价格的合理性等多层原因。
在茶饮卷完产品创新,卷价格、卷消费心智占领后,服务行业的本质又将显现。背后比拼的,就是组织力与经营理念。
深居河南许昌、新乡的胖东来,被誉为“奶茶界海底捞”的卡旺卡,不正是因为服务的优质而受喜爱与出圈吗?
具有服务属性的茶饮业,优质服务不正是强大竞争力吗?
来源:中国饮品快报
;